找寻德行生根的力量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前不久,我省启动实施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推动中小学内涵发展。记者日前赴苏州市吴江区采访发现,该区以“三有三讲”为内核,区域推进和优化中小学德育建设,以对德育内涵的丰富理解和多维实践,积极——

找寻德行生根的力量

■本报记者 王丽

“聚力创新,培育特色;聚焦育人,科学育德”是不久前吴江区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确定的年度“主攻方向”。区教育局副局长姚敬华告诉记者,作为德育工作新模式,“德育导师制”在该区已扎扎实实推行了5年。随着指向学生基本德育素养的“三有三讲”主题教育以及专题式、系列化德育案例深入推进,“德育是影响”“生活化德育”“体验式德育”已成为全区学校和全体师生的共识。

生态:课题引领,“双轨”育人

“其实早在几年前,我们也有过困惑。”姚敬华坦言,过去对德育的常规理解限于避免“出事”,部分学校又将德育局限在“德育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狭小的圈子里,育人活动虽频繁举办,学生的德育基本素养却难以形成。

从2013年开始,吴江立项省级规划课题,以“三有三讲”为内容,以“德育导师制”为路径,着力解决并改善德育现实难题。“三有三讲”包括“有感恩心、有责任心、有进取心”“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六大方面,但又非相关内容的简单叠加。“形象点说,我们的‘三有三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吴江简约版。”姚敬华说。

2011年5月出台《全面推行“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意见》,2013年4月在全省率先组建区级德育研究中心组,2016年起与吴江农村商业银行联合举办“怀德”德育奖励金评选,吴江对德育的哲学思考与实践追求渐行渐深。“在我们看来,‘德育导师’不只是有了专业师资,它还是育人理念,人人都应是德育工作者;也是师生关系,在育人进程中相互启发;更是制度安排,我们将它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该区教育局教科室副主任盛伟华如此阐释。

“德育导师”在吴江每所中小学都扎有深深的“根须”——校级德育中心组,中心组将班主任、德育主任、品德课教师、少先队辅导员、校外辅导员等各方力量凝聚在一起。盛泽小学的“联合受导”即是全员、全程、全域育人的生动注解。“在组建德育导师团时,全部教师‘一个不少’,有意愿的家长、退休教师、社区人员也被吸纳进来。”校长沈建荣介绍说,“德育导师”宽口径、全方位,以主题活动和特色项目服务学生成长。

依据总课题,吴江区教育局从不同侧面构建区本德育和校本德育体系,不断创新课题选择和研究途径。他们规划了10个子课题并遴选了10所实验学校,以“主题研讨、逐项研究”的方式在学校层面展开。每学期召开区级专题研讨会,各子课题中心组常态交流,一一呈现学校的个性化推进与创意实施情况,至今已形成5本约60万字的汇编。

“一开始大家也嫌烦,说德育口子事多。”区教育局普教科副科长袁春喜告诉记者,比如“4+X”项目,规定每所学校每年申报4个必做项目,“X”则根据学校实际自主确定。做着做着,大家慢慢尝到了甜头,“都是我们天天在做的工作,再静心思考总结,就是成果。”更令人欣喜的是,“以前开会干巴巴地讲几句就结束了。现在大家抢着说自己的实践,谈自己的思考,开会发言要计时了。”袁春喜笑言。

生动:“沸腾”校园,助力成长

“我们的志愿活动可丰富了,包括手拉手志愿服务班、最爱美丽校园志愿服务日、爱德志愿服务岗、爱德志愿者校外体验活动日……”4月7日,在吴江实验小学爱德校区,执行校长吴伟红向记者一一介绍学校特色案例“志愿者在行动”。基于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和探索,该校以“为他人着想”为落脚点,构建师生、家长和社区的“大志愿活动”版图。“通过志愿‘给予’,建立和他人的连接,品德教育就有了落脚点。”吴伟红说。

志愿活动是吴江中小学“三有三讲”主题德育众多案例的缩影,也是“4+X”中“X”的一个代表。全区每所高中、初中、小学,每年都创制4个主题德育案例,将“规定动作”做到位的同时,把“自选动作”做出彩。创新方法,吸纳资源,家校同盟,课程化实施,改革评价,“沸腾”的校园生活为学生成长注入了源源动力。

盛泽实验小学以省级重点资助课题《小学生伙伴式道德学习》为切入口,积极探索“伙伴的力量有多大?”该校研发了多个活泼泼德育案例,解决了问题,拉直了“问号”。以“成长护照”和“走进你我世界”为例,前者引导孩子们关注校园里的“陌生人”,将班级人变成年级人、校级人;后者则将同伴交往进一步往深里走,将熟人变为“知心人”。“倡导向身边同伴学习,其实是学习观的重建,也是对育德关系的重构与改造。”校长薛法根认为,这样的改造赋予传统品德教育以时代内涵。

深层学习必然涉及道德。因此,吴江各校特别注重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将课堂当作导生的最好平台。盛泽小学教师张萍颖以一堂“育种”科学课为例,向记者讲述在课堂渗透生命教育的经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不是简单剖析一些道理,而是通过教学行为和知识传递,让学生在操作和讨论中感受事物的美好。”

德育实践中,直接的观点说教不如寓观点于故事之中。吴江许多学校积极推行“叙事德育”,并将之凝练为走进学生心灵的德育智慧。“品德课怎么上?我们以真实的人、真实的事为载体讲述故事,把成人教科书变成了儿童故事会。”薛法根说,故事润心,让学生品德内化过程强烈而深刻,学生得到了真正的倾听和关照。

生长:“人”在中央,声声拔节

当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关注到教育中的“人”。吴江“生活化德育”“体验式德育”于此之上,更将“人”真正立于学校中央。

盛泽小学一校6区,4900名学生,外来务工子女占比超65%,“如何促进学生德育素养提升”是这所超大规模学校的必答题。对不同校区的不同学生,学校选择不同切入点。以目澜校区为例,该校学生父母多为经营商户。为此,学校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做客班级晨会,请身边人讲身边事,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进取心。“这些孩子中,可能会诞生未来商贾。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吴江的品质。”沈建荣说。

2016年9月,松陵第一中学搬入新校区,初一年级迎来887名新生。学生行为习惯参差不齐,课间大声喧哗等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在2015年“一步一脚印,文明你我他”案例基础上,学校设计了“‘轻轻的’在校园”案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素养。上一届学生踏出了“文明脚印”,新一届学生又开始“轻轻的”在校园。“年年送客横塘路,是学校亘古的规则。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设计开发不同的案例。品德养成会有复发反弹,这是正常现象,也是育人价值所在。”副校长李勤娟告诉记者,“很多案例表明,我们学校的初中生很受高中学校欢迎!”

德育需要感染,更需要认知。2016年10月22日,江苏省震泽中学以“传承长征精神·领跑弘毅人生”为题组织经典诵读比赛。德育处副主任孙杰向记者介绍说,他们设置了“步泽履”“犹苦卓”“天行健”“知弘毅”四大篇章,鼓励学生在人生的“长征”中百折不挠、知行卓绝,争做“以天下为己任的领跑人”。

新吴江人、入学新生、心智渐成熟的高中生、“星星的孩子”……吴江每一名学生都被视为鲜活的成长中的生命体,是独特的“这一个”。从关注学业,到关注心理、行为习惯,再到关注生命成长,许多学校走出了以生为本的德育路径。

姚敬华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将以“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为抓手,谋划区域整体提升学生品格素养的实践范式,把德育导师理念跟进、德育导师工作评价和学生德育素养发展鉴定作为3个突破点。“我们将紧扣立德树人,凸显儿童立场,在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同频共振中全面提升育人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