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弃用“假课文”捍卫“求真”底线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
委老干部局 张玉胜
近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个别课文,诸如《爱迪生救妈妈》被指故事内容杜撰,引发了部分教师和家长的热议。人教社向记者回应,针对争议,该社正在征求更多专家意见。此外,新版一年级教材去年已替换了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今年9月二年级教材也将进行新版替换。新版教材中没有选用《爱迪生救妈妈》等有争议的文章。(3月23日《北京青年报》)
对《爱迪生救妈妈》的真实性质疑并非始于今年,8年前就有数位语文教师“较真儿”此事,其理由有二:一是没有任何一本有关爱迪生的传记提及过此事;二是爱迪生7岁时的1854年,医学史上尚未出现对阑尾炎手术的相关论述,医学界普遍认为世界上首例阑尾炎手术发生在1886年。没有资料可考和缺乏证据支撑的课文,显然是人为杜撰的“假课文”。人教社果断弃用《爱迪生救妈妈》,不只是为了规避舆论“争议”的自保行为,更是对编写语文教材“求真”底线的捍卫。
与自然科学的数理化教学相比,语文教材对孩子们的“三观”教育功能相对凸显。其在教会孩子们识字写字、遣词造句和行文谋篇的文字功夫之余,更不乏对其品德培育、性格养成和智慧启迪的潜移默化影响,而这种儿时印记,或可深烙于心并受用终身。而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刻下诚实守信、求真务实的思维基础,这是为人之本、处世之道,对此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与漠视。而那些令人将信将疑甚至明显悖逆常识的“假课文”,势必会误导孩子甚至贻害终身。
诚然,语文教材不是历史教科书,不是对既往事实的照相实录,入选的小说、诗歌等文艺类作品,允许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合理想象和情节虚构,甚至不乏《小松鼠找花生》《小壁虎借尾巴》等童话故事,以及《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寓言神话,但这并没有背离编写语文教材的“真实性”原则,毕竟教师在解读和指导学生对这些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时,可以有言在先地强调其“拟人化”“虚构性”和“想象力”。而对于《爱迪生救妈妈》中确有其人但无其事的细节“杜撰”,教师却无法理直气壮地自圆其说或言明“真实”。
孩子们的幼小心灵是天真无邪和渴望书写的一张白纸,不要小觑当代孩子们的记忆力、理解力和模仿性。一旦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了课文内容的失实与失真,势必会影响到整个教材乃至教育的公信力。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堤坝溃于蚁穴。这就要求教材的编撰者必须首先在入选内容的真实性与可信度上把好关,在确保崇尚真善美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认真履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编审职责,尽最大努力保全孩子们的心灵纯真,规避由“假课文”带来的污染与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