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认识你面对的学生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王栋生
教育的趣味,很可能正在于没有一种“教育学”能告诉我们,学生的内心在想什么。
反思从教之初的工作失误,往往是操之过急,总以为学生出现的问题和犯的错误都是教师的责任,我所忽略的,是每个学生都在思想,而我作为教师,没弄清他们究竟在想什么。后来逐渐认识到,我只是学生10多年成长路上遇到的一名教师,我的作用是有限的。然而,学生希望每个老师都能成为了解他们的人。
了解学生,是教师要履行的教育职责,如何了解学生,则是对教师的知识和智慧的检验。那些年,下午放学很早,学生会到办公室来和我说话,我总是很愉快地放下手中的事接待他们。因为我想到,他(她)是鼓起勇气才来找我倾诉的,也许和我谈过后,今晚他(她)会放心睡一个好觉,会获得愉快,或许会兴奋地把和老师的谈话写进日记,甚至会和同学分享,会向父母炫耀“我和王老师聊天了”……而我手上的这些事,晚上迟点睡就能做完。那种和学生经常沟通的做法好像越来越少了。我至今不明白,为什么有些教师在工作了较长一段时间后,仍然不愿意接触学生,不想了解学生。我常想,如果不研究学生的状态,学生疏远老师,他们也会疏远知识与文明,教学也将没有什么价值。
为什么有些学生会厌倦学习、为什么有些学生的学习状态会时起时落、他们的兴趣究竟在哪些事上、他们的周围有什么样的人在影响他们、他们的心里是否怀有某种恐惧……做教师的不去探究,有可能失去最佳的教育机会。
了解学生在想什么,也就大致能了解他成长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但我认为,无论如何不能过于夸大教师的作用。基础教育是普通的国民教育,学生处于“开蒙”阶段,更由于社会的影响,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事。
以前看到人们回忆某位老师,说“他改变了我的一生”“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我觉得极其神奇。我做教师后,也得到过这样的称赞,我没有发晕,反思所作所为,觉得自己并没有那样神奇,我所做的工作其实很平常。也许是那孩子运气不好,此前他懵懂无知,竟以为没有遇到一个令他信服的老师,也就是在他迷惑之时、消极之时、准备放弃之时,甚至是在他感到绝望之时,我无意间的一句话启发,或是用了一两个小时倾听,从来没有人那样认真地听他完整地表达了内心世界,这使他感受到尊重,或是和他一同感慨,甚至是和他一起宣泄,他从这里发现老师是个活生生的人,从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友人。其实就是这么简单,把学生当作一个普通的朋友去了解,而未必要去考虑什么“教育”,在平等的相处中,你会发现学生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