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金保昇:学科交叉激发原创活力
■本报记者 王艳芳
金保昇
(东南大学副校长)
东南大学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素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美誉。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如今东大已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要特色,理学、工学、医学、文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4月1日下午,记者采访了该校副校长金保昇,了解东大贯彻落实《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学校学科建设情况。
“学科建设是龙头,教学和科研是两翼。”金保昇认为,《规划》中提到的优化学科结构,也就是对学科布局进行统筹规划。他认为,一所学校的学科布局,首先要考虑如何取舍,即发展什么、舍弃什么。东大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目前正在编制《东大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我们首先对学科进行了遴选,选出哪些学科位居全国前列并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哪些已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据金保昇介绍,目前学校已遴选出生物医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艺术学理论、建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7个学科,提出到2020年将之建成世界一流学科,其中部分学科率先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并以这7个学科为引领,带动一批学科发展,从而构建良好、协调的学科生态,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说到学科发展,金保昇认为,只有学科的交叉、融合,才能带来更多实质性的创新。东大非常重视学科之间的交叉建设,不仅有相同学科门类之间的交叉,更大力推动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交叉,包括工科与理科、工科与医科、工科与人文社科、工科与艺术学科交叉等。如法学学科与工科的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相交叉,迅速提升了交通法、工程法、司法大数据的研究水平,已产生了开创性成果。“国家的科学研究已开始由跟踪向引领转变,而要真正实现这一转变,光靠一个学科是不够的,只有学科的交叉,才能使原始创新能力大大增强。”金保昇说。
在学科队伍建设中,最基础的工作是优化学科师资结构。一支队伍里有不同年龄结构的人才,是增强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但这只是初步的,学历、学源结构则更加重要,特别是学源结构。让学源不同的人在一起,才能产生更多的火花和更激烈的碰撞,对学科的长远发展更有利。”金保昇说,东大在招聘教师时,一直有个惯例,即本校毕业生留校的不能超过三分之一,国内引进的教师可以达到三分之一,国外引进的则不得低于三分之一。在这一理念引领下,目前该校约有40%新进教师从国外引进。
“学科发展的支撑平台也很重要。”金保昇介绍,东大目前重点建设两类平台,一类是全校开放共享的资源平台,它为年轻教师、喜欢自由探索的教师提供服务,支持他们进行“仰望星空”式的探索研究。第二类是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构建的平台资源,支持跨学科的大团队开展有组织的定向研究。近年来,该校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从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出发,积极开展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和引领行业发展的高技术研究,近5年来共牵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15项,牵头获奖项目数(通用项目)位列全国高校第9名。在开展高水平研究的同时,培养了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仅2012年和2013年两年就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7篇,居全国前5。
在金保昇看来,要实现《规划》中提出的发展目标,省内各高校还要放眼全世界,积极吸引国外优质教育资源。“2016年全国首个‘诺奖小镇’落户南京江宁开发区,东大积极与他们合作,开展科学研究,深化学科建设。”金保昇说,不仅如此,东大还积极推进国家外专局国际化示范建筑学院申报,与法国雷恩一大联合申报研究生学院工作。“器官芯片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111计划”,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等15所国(境)外高校签署合作交流协议。
近年来,东大每年派出1200余名教师和2000多名本科生及研究生赴国(境)外交流与学习。该校外国留学生人数达1849人,其中学位生1402人,学位留学生比例达75.8%,学历留学生和留学研究生数均居全省第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身也要好好培养人,让年轻人脱颖而出。搭好平台,解决他们成长的后顾之忧。”金保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