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

■泰州市康和实验小学 杨凤彪 孙季军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他曾写过《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等文章来探讨学校教育和习惯养成的有关问题。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他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由此可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然而,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需要小学生主体不断认识、内化、养成,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遵循教育的规律、原则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耐心指导、规范、训练、矫正和强化,这个过程也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合力。习惯养成任重道远,特别是我校的特殊环境,地处城郊,生源以拆迁安置户子女为主,对此,我们提出了“培养好习惯”的育人理念。为更好地达成育人目标,我校申报了习惯培养的课题,全体教职工积极探索,不断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浸润涵养 营造良好氛围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对他们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家庭教育相对薄弱的学生,由于父母文化水平相对低一些,再加之忙于工作,或外出打工,导致家庭教育缺失。因此,我们从构筑良好的育人环境入手,努力营造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氛围。

首先,优化人文环境,使学生在和谐环境中受到浸染。环境育人于无声处,例如,窗明几净,教室、走廊地面发光见影,学生自然就不会随地吐痰、乱扔纸屑、乱刻乱画;教室物品摆放整齐, 学生的物品也自然会摆放得整齐有序……为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我们充分利用网络、电视、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传递正能量;教学楼内,除在墙壁上张贴格言警句、行为规范准则外,还在各楼层用展板张贴学生自己的一些书法美术作品;各处标语牌上的用语都注重以服务人、尊重人为准则,就连校园内的花坛里也插上了温馨的警示语牌,如“花儿微微笑,请你绕一绕”“小草睡了,脚步轻轻”“小花睡了,脚步静静”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布置,却让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其次是唤醒小学生的养成意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处于低年级的小学生一般是不能正确认识道德现象的,所以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特点,把良好行为习惯融入小故事、童话、顺口溜中,让他们通过这些小故事和童话学会辨是非、明道理,明白学校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坐不住的现象,怎样才能让学生们养成上课爱听讲的好习惯呢?教师们有针对性地编出了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如“你一言我一语,这个习惯真不好”“小眼睛,看黑板”等等。同时,教师还在提问等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说“想把这个机会留给表现好的同学”,此时,学生们就会端正坐姿,高举小手。学校教师用心将习惯教育融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不断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再次是培养学生合格小公民的意识,培养他们的责任担当。每一个学生将来都是要走上社会的,都要成为社会的一分子,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在小学阶段就必须打好基础,就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平时,我们注重加强对学生责任意识的认知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不对的行为,不断提升他们的个体行为能力。每天的晨会、每周的班队会等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的阵地,通过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班级中的角色以及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我们还注重为学生创设形成个体行为能力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对现实道德问题进行理解、判断、辨别,从而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

俗话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在学校营造的良好氛围中,学生自然能够沿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前进。

建规立矩

促进行为规范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离不开规矩的约束,这犹如好钢只有浇铸到模具里才能成为有用的材料一样,没有模具的约束它也只是个无用的大铁砣。我们结合各学段学生的特点,有侧重地制定出养成教育目标体系。根据教学具体情况,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习惯训练要求,制定了“康和实验小学100条良好行为习惯”,并细化到学习、做人、礼貌、卫生等方面,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能够烂熟于心。

为将这些良好行为习惯落到实处,我们要求学生熟记并逐条理解,以此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用品的摆放、坐立姿势、作业书写等每一个方面都要符合要求,以此培养他们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如,见到垃圾要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要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要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放学按顺序站路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注意把握以下几条原则:

贴近学生。低年级小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刚入学的小学生难以招架。为此,我们通过记诵儿歌和童谣,让学生记住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嘱咐学生排队要“像大雁一样齐齐,像蜻蜓一样静静”;上课铃声响后,学生会在小班长的带动下边拍手边唱:“一二三要站端,四五六手背后,七八九闭上嘴。”在儿歌的带动下,他们会由喧闹变为安静;平时升旗集会时,学生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我是守纪小标兵,站起队来‘快’‘齐’‘静’”……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得到了规范和强化。

循序渐进。学生一下子不容易掌握“100条规矩”,我们就让学生从容易的做起。在一个时期内,只重点培养学生1-2个习惯。例如,一年级学生入学初,着重培养学习习惯,从“明日学具,准备齐全”“读书写字,姿势正确”等习惯入手培养;一些智慧性习惯,则在五六年级重点培养,如“读书看报,查找资料”“学有目标,学有计划”。培养习惯还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有的学生的主要问题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当务之急是培养“当天任务,当天完成”的好习惯;还有的学生不能自主改正作业和卷面上的错误,那么就要着重培养其“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习惯。

着眼于点滴。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积跬步以至千里,这样才能够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如上下课整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具、出家门时与家长道别、放学回家后主动帮家长做家务、接受别人的礼物要道谢、学会感恩等。其实,习惯往往具有迁移性,学生把一种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也就自然形成了。为将这条原则落到实处,我们坚持开展“日查、周结”的常规教育活动。日查——每天由值周师生按年级根据文明礼貌、爱校守纪、集会纪律、仪表卫生等养成教育的内容,进行细致检查,量化评比。各包干区设立文明礼仪、卫生安全监督岗,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周结——每周由值周老师总结一周工作,表扬进步大的班级、学生,通过公布每周量化评比成绩,督促各班进行反思,找出习惯养成方面存在的不足,不断改进班级工作,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长期、细致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就拿执行班规校纪来说,总是经过由被迫遵守到习惯遵守的过程,最终才能变成自觉遵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评估,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齐抓共管

形成教育合力

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参与,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需要社会各界的齐抓共管,才能收到预期的育人效果。一直以来,我们深谙“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道理,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磨好习惯的“刀”,学生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游刃有余。

注重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责任人,我们定期开展“十佳班主任”评选活动,宣传优秀班主任事迹,发挥优秀班主任的榜样示范作用。同时重视年轻班主任的培养,制订青年教师发展规划,开展“青蓝工程”,通过“一帮一”的师傅带徒弟学习、观摩交流优秀班主任的带班经验、开展班主任论坛等活动,让年轻班主任尽快走向成熟。学校努力从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校沟通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全方位提高班主任整体素质。通过努力,在近3年的区班主任基本功比赛中,我校教师连续获得第1名。

学校多部门齐抓共管。学生习惯的培养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仅单独培养某种习惯,往往是事倍功半,只有齐步走才能稳步前进。因此,在学生习惯的养成中,我校德育、后勤、少先队等各部门均有任务、有目标、有考核,全方位地培养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能准备充分,上课能腰板挺直,就连班级中打扫卫生的工具,学生们也能摆放得井然有序。

促进家校共育和谐统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孩子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有些家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对孩子在学习上要求比较严,放宽了其他方面的要求,甚至为了孩子能多学习一会儿,把孩子应该干的除学习以外的一切都代劳了,这样就在无形中让孩子养成了好吃懒做、自私自利的恶习。为发挥家长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中的正向作用,我们完善家长委员会的建设与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家长委员的优势和特长,积极协助学校开展各类活动,以家长委员会活动为依托,开展“教育专家进校园”活动。按照“开门办学”的指导思想,各班主任和学科教师通过建立QQ群、家校联系本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倾听家长意见,形成育人共识。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是家校共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通过家长学校,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念及教育方法,从而促进家校教育的和谐统一。近年来,在每学期举行的家长会上,校领导班子成员均作了以习惯培养为主题的家庭教育讲座,受到一致好评。学校也通过开设家长论坛、举办家校恳谈会、开展学校满意度调查等多种形式,鼓励家长为学校管理和发展出谋划策。我们还定期下发《学校联系卡》, 使每个家长都能及时了解子女在校的情况, 同时反映孩子在家表现,使学生在家里、在社会中也能受到严格的监督教育,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定期开展主题班队会。有人说,青少年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些话似乎有些绝对,但良好的习惯对人生的确太重要了。学校各班以主题班队会作为养成教育的主阵地,班队会内容十分广泛,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等等。通过主题班队会活动的开展,学生能辨别良好的和不良的行为习惯,并敢于剖析自己的不足,指明努力的方向。我们还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渗透到学科教育之中,在齐抓共管中不留死角。叶圣陶先生曾说:“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 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

优化社区育人环境。实践表明,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补充和拓展,社会环境对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主要表现为一种潜在的社会外部控制,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规范的前提条件,也是不可缺少的外部环境之一。我们积极与学校施教区所处的社区联系,共同营造学生成长的社会大环境,使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树立榜样

发挥引领作用

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求班长、组长发挥好带头作用,让学生学有榜样、赶有方向。我们每学期都会评选“文明之星”“卫生之星”“学习之星”“劳动之星”等,并分别在学校的橱窗里展出他们的照片,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让他们时时处处都感觉到榜样就在身边。

我们特别要求教师严于律己,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实践表明,在小学阶段,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经常会有意识地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首先要“正其行,修其身”,把最美好的形象展示给学生。我们积极开展师德建设活动,每年举办师德演讲比赛和师德模范评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师德的提高。

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我们还充分发挥少先队的组织作用,开展以“争创文明校园、文明班级,争做校园文明之星”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并通过“评选校园文明之星”“五小活动”“养成十个道德好习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竞赛”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时时都处于奋发进取的氛围之中。我们号召学生学习身边榜样,努力营造比学习、比进步、比提高的教育氛围,促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增强活动效果。

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我们注重方法的创新。学校先后开设了“好习惯”超市、“好习惯”书吧。学校选用开放式的空间,设立了开放式的超市与书吧,在无任何监督的情况下,学生通过自主管理学会整理超市和书吧,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我们积极建立习惯养成积分制,通过“代币制”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激励。我们还设计了专门的宣传小贴画,让学生可以贴到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上,更好地激励学生。学校为学生健康成长“买单”,是一种育人理念的转变,是为了激起孩子自身的积极性,让孩子主动自我提高,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也能更好地让老师、家长参与到培养孩子习惯的活动中。

我们要求教师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进步。我们还组织班级自评,如班级可以举行“阳光中队评选”活动,评选出“自律小标兵”,并大力进行表彰;举办“为自己评奖”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给自己设定一个让同学们认可的奖项。通过不断的表扬激励,使学生始终都处在灿烂的阳光之中。

持之以恒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食堂里浪费粮食的现象少了,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生多了,在家自己整理房间、主动承担家务的学生多了……在学生综合素养不断提高的同时,学校也收获了喜人的成果:在全区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中,学校教师连续3年获得全区第一的好成绩;学校大课间活动多次在泰州市举行的评比中获一等奖,多次在泰州市高新区举办的体育比赛中荣获第一名,校田径运动队代表高新区参加泰州市小学生运动会荣获小学组第一名;学校少先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少先队集体;多名教师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从‘ 勤’开始,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