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教育科技 万能论”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摒弃“教育科技 万能论”

■江苏省宿迁中学初中部 高鹏

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大量新兴科学技术渗透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正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学校教育,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因此处于不断变革之中。于是乎,一些教育学者认定,办一所未来学校最重要的是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一些身居一线的校长更是将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创造一个智慧化办公和教学的环境、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优质课程资源以及智能的学习平台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在他们眼里,实现教育科技现代化就是理想的未来学校教育,就是未来学校教育的全部。然而,教育科技不是万能的,在忽略了教育教学本真情况下的滥用,不仅会导致教育教学效果适得其反,甚至还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某些不利的影响。如:教育科技将教学内容格式化、定义化和程序化,使整个课堂只能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课堂和学习的生动性;教育科技将教学流程、教学内容甚至问题的设计模式化,上课时教师只是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流程机械地操作,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沿着课件指示的严密轨迹走下去,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教学显然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严重束缚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教育科技本质上是“物”,充其量只是一个教学工具而已,因此难以起到让师生进行正常交流的作用,尤其不利于课堂上师生情感的和谐交流和有效沟通……

学校最核心的东西不是冷冰冰的“物”,而是活生生的“人”。学校应是充满生活情感、人文气息的精神圣地。再先进的教育科技,也只是“工具”和“存储器”。因此,在建设未来学校、打造未来“精神圣地”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超越物质主义、摒弃“教育科技万能论”,捍卫人文精神、信守“教育科技工具论”,把先进的教育科技作为未来学校强化人文气息、塑造精神圣地的“催化剂”,实现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知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渗透,实现师生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无边界的自由教学互动,促成学校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花园、乐园和家园,让学生在其中自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