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让课程自然生长,贴近地面飞行(摘编)
——以“供给侧改革”思维推动校本课程建设
张小英
“供给侧改革”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其思维方式同样可以运用到教育教学领域。从供给主体方面来说,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不断适应教育领域的新变化,适应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具体到普通高中教育教学领域,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本文中“供给侧改革”思维与高中课程改革的结合点主要体现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中。
以“供给侧改革”思维
推动校本课程建设例析
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它更具挑战性,也赋予老师更多的自主性。能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准符合他们年龄阶段和思维方式的切入点,整合利用生活中的有效资源,创设独具特色的教学情境,是一门校本课程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落实到具体的学科上,语文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应该从三个原则出发:一是体现语文学科特色;二是充分发掘本地教学资源,生成独特的教学情境;三是形式多样,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活泼的氛围中学点新鲜的东西。这些原则暗合了“供给侧改革”思维的题中之义。
在开发和实施“楹联欣赏与创作”校本课程的过程中,笔者曾作过一些探索,收获了一些心得,现对如何运用“供给侧改革”思维推动校本课程建设作一些阐述。
“供给侧改革”思维在校本课程
建设中的基本实施策略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渗透“供给侧改革”思维,推动课程建设,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转变供给主体——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明确校本课程开发与自身专业成长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积极发掘自身特长,依据自身特点开发有个性的校本课程。其次,及时更新供给内容——教学内容,选取符合学生发展、接近学生认知水平的切入点,由浅入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改变供给方式——教学方式,创设灵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浸润在富有学科特色的氛围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获得成就感。
依据以上原则,通过几次探索和实践,得出以下思考。
捕捉新鲜素材,引生活之风入课堂
在设计第一课时前,正好平时关注的“为你读诗”公众号邀请了时下最具有人气的少年组合TFBOYS为听众朗诵《声律启蒙》,而这正符合楹联欣赏与创作课程的课堂内容,于是我灵机一动,将这个朗诵视频作为导入课程的第一环节。一节课上下来,收效不错,孩子们被偶像的声音感召,对对联的学习产生了兴趣,也为后续的课程活动开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校本课程鼓励老师们打破传统课程的限制,从活泼的生活中取材,将生活之风引入课堂。面对十几岁的孩子们,对于他们的认知世界,我们有时候很难把握,甚至很难进入。面对此种难题,我们可以尝试从生活层面进行突破。关注学生群体最近的热点话题,留心他们的兴趣爱好,适时适度地“投其所好”,沟通师生观念,激活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楹联欣赏与创作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课时往往是决定成败的。这些孩子来自不同的班级,他们通过网上选课进入到这个临时组建的班级,或者我们可以将它称之为“临时性学习小组”。上课前,对于这个校本课到底学什么,他们可能各有想法,有些甚至是懵懂地进入到这个课堂来,对学习的内容、方式一无所知。这个时候,能否抓住他们的兴趣,“俘获”他们的青睐,将决定后续课程开展的顺利程度,也将决定他们在这门课中的所学所得程度。
创设灵动情境,令诗情画意填胸臆
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科夫有云:“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人人都想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汇。”这就是“情境作文教学法”的要义所在。这同样适用于校本课程,尤其是语文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以后,我们需要寻找一个契机,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展现才情。“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我们带领学生走入自然和人文环境,到自然的大课堂里,在历史的殿堂中,引导他们身临其境地捕捉虚实意象,激发他们的诗情妙思,抒写胸中块垒。除了玄武湖,我们还到夫子庙收集楹联佳句,登石头城揽胜作对,在校园内观赏十三景……
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咏赋校园十三景”活动课。以往我们总是把眼光看向远方,而忘却了身边的美景,通过观察、遴选、组合,我们将校园里的景致划分为“十三景”,在第五次课上,我们带着学生们观察校园,给“十三景”制作名片、撰写对联,甚至赋一首小诗,在校园景致上做足了文章,挖掘其中的文学内涵,发挥情境教育的魅力。
扎根现实土壤,让课程贴近地面飞行
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大难题,是课程资源的挖掘,这要求教师在繁重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余,抬起头,用新的眼光打量教育教学生活。
在楹联欣赏与创作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有一些接地气的做法。比如,灵活利用高二阶段学生使用的《唐诗宋词选读》课本,让学生从教材中寻找佳对,加以评析,写评点文字。又如,利用《〈史记〉选读》课本,让学生回顾《史记》人物及故事,仿照明清章回小说的体例,为课文拟一个对仗的回目,并以楹联的形式品评《史记》中的人物。
除了课文的有机土壤,更要充分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资源。以本土文化景点为题材的诗词、楹联数不胜数。楹联欣赏与创作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文化景点,收集乡土文化掌故,指导他们为文化景点拟写楹联,学生得以用新的眼光审视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热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楹联艺术的熏陶濡染,增强对乡土文化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