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教:从情怀到变量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谁来教:从情怀到变量

数据时代的教育信息供给 ■魏忠 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多维度的数据及其影响在改变着今天的教育,具体表现在:在微观层面,教育从决策层、信息层走进数据层;在宏观层面,以量子思维代替机械思维,教育走向新的数据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一方面需要更加细致和专业于更深一层次的学习机制研究;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发展过快,而人的思维却无法完全跟上时代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变成什么、怎么变、如何变,取决于教育供给。过高的教育供给,也就是轰轰烈烈的教育革命,或过低的教育供给,也就是故步自封回到过去,都不能达到教育变革的目的,教育需要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落到实处,教育需要厘清这样三个问题: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 在技术变革和教育变革的风口,如果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变化,努力解决好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这三个问题,我们的教育就能走在世界前列,就会改变长期跟跑的状态,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 知识爆炸对教育产生巨大冲击。有人在1997年预测,到2050年全世界知识的总量是当时的知识总量的100倍。现在看来,这个预测保守了。知识爆炸,使得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导致学校课程需要不断更新。但是,变革不可能那么快,或者说是有局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当年托夫勒所说的信息过载难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越来越成为问题。学生应该学什么、应该如何学习成为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市场具有新的特征。具体体现在:公司必须不断创新,对市场作出灵活的反应;公司对有多种技能和有适应能力人员的需求增加;公司的建立和消失速度加快;人们将经常变换工作;人们需要准备安排自己的职业和培训。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一辈子能用得上的东西;另一方面,要求学校培养能够适应未来变化的人。 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复杂性。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随着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员国经济主权独立性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工作与其他国家的人竞争,到异国工作。 以往的教育研究,总是提醒我们回到过去,从圣人先哲那儿找到亘古不变的真理,然后试图解决未来的问题。保守固然有其现实意义,然而却很难取得成效。原因在于,今天的维度已经不同了,面临的世界和变量也不同。为什么传统的教育不灵了?那是因为,在农业时代,教师垄断着知识;在机械时代,教师掌握着控制权;而在数据颗粒度日益变化的时代,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教育亟须解决低效管理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逐步走出为大机器生产配套的教育。 在机械时代,需要的是标准化的和学科高度分化的专业人才,因而才有了今天的教育体系。然而,在未来社会,人们要生存,就必须具备以下能力:宽的基础,能在某些领域成为专家;能够贴近社会,了解其变化;独立思考;能够对未来的变化作出积极的响应;能够提出新的想法,并尽力实现;能在数据基础上作出合理的决定;不怕困难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什么是我们要教的呢?对比中西方教育和历史,教育是百年大计,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故步自封,我们要教的应该是10年不被淘汰的知识、20年不会过时的技能、30年不会忘却的体验。

教育技术到底是教育还是技术?如果教育技术只是工具,那么就会像以往的技术一样成为过时的东西。在数据时代,教育技术是哲学、是根源,如果从这个角度,怎么教的问题就会转变为从教育设计到设计教育的变革。

信息技术背后的终极教育哲学。回顾过去一些年的教育技术以及提法: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现代化教育,怎么教的问题从来是在工具层面打转。如果从心理学和哲学层面来看,一项技术不能解放人的某种人性,这种技术就不会有生命力。远程教学如何满足人的控制欲?模拟教学如何成为练胆儿的“地摊”?当我们定义一个概念的时候,背后的实质是什么?……上述提到的技术,如果我们不能掌握其背后的人性,那么技术再好也是梦境。如今又有了非常多的新东西:虚拟现实、现实增强等等,也要求在怎么教的层面,先把哲学层面的根源弄明白。

未来校园,四全空间。未来校园、智慧校园、数字校园……这些提法都是集中在怎么管的层面,涉及怎么教的层面比较少。而真正的好的学习,不仅要解决怎么教、怎么管,更要解决教什么、谁来教。全地域:无论是在家、教室、活动场所、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教师和教师,都构成一个实体和虚拟的关系连接体而不仅仅是实体或者虚拟,这种连接体是强耦合的逻辑,以区别社会化学习。全自动:通过物联网和虚拟化技术,完成刷卡、考勤、设备管理和各种管理的勿扰化设置。全信息:不仅仅是学习信息,还包含管理信息、教务信息;不仅仅是结果信息,还包含过程信息。全智能:通过可视化和知识地图以及报表技术,通过数据湖和数据管理,为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为学习提供引导。

拓展互联网思维,警惕互联网行为。在互联网思维的冲击下,教育也发生着变革。然而,教育毕竟不同于商业,在线教育的热潮过后,比O2O死亡率更高的是教育的投融资。商业的失败并不可怕,但教育实验的失败却很危险。总体来说,在教育行业有一个很重要的底线,从事教育改革的人必须牢记,那就是:学习可以高兴什么学什么,教育改革不可以。

学习不等同于教育,将学习与教育的关系搞清楚,学校的定位也就找到了;浅层连接的互联网往往忽视了深层的逻辑,损害的原因在于可复制可持续的前提条件。信息技术更重要的角色是实践和课下,课上是教师的权力,教育的实质是学习关系;实验、考试、场景、师生、建筑、传承,不能无视学校核心谈技术;跨界的前提是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专业性提升;实践性与理论性只是表现的问题,深层次问题是站在10年、20年、30年社会的角度看是否能让教育继续下去;站在供给侧的角度看教育、教育的核心素养,未来教育在微观上需要越来越刻意的训练,而在宏观上需要统整课程、越来越融合的分科。

著名的人工智能专家西蒙·派珀特在《头脑风暴:儿童、计算机及充满活力的创意》中说:“好的教育不是如何让老师教得更好,而是如何提供充分的空间和机会让学习者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这个角度来看,教什么、谁来教和怎么教是三个重要的问题。而这当中,组成校园灵魂的不是钢筋和水泥,而是比特和爱。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古以来,人们学习的这两项重要的方式就不包含教师。回顾教育历史,是在机械时代产生了今天的学校和大量的教师,这种教育体系随着机械时代逐渐远去,会发生变化。从知识学习的角度来说,尤其是未成年人需要管教和规范的前提下,越小的年龄,教育的改变越慢、越小。从技能的角度来说,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支撑学习和训练,从而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基础。而在教育体验方面,终身学习、团队学习、社交学习逐渐淡化学校“学”的功能,而强化学校“校”的功能。谁来教?教育逐渐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格局,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学生的知要靠老师和自学,辅助以信息化的手段;学生的会要靠训练和社会接轨;学生的懂,要靠学校环境、社交、网络和实践。

互联网、物联网、生命信息,信息的最小单位是数据,越来越多的技术应用将数据收集起来,构成了大数据,处理大数据和小数据的方法构成了数据科学。一方面,由于有了新的数据收集方法,使得原先不能分析的变量可以分析了;另一方面,数据科学的发展,使得对原先熟视无睹的数据产生了新的视角、得出了新的结论。

如今,教师掌握的未必是对的、新的、全的,但教师可以依靠技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而不必事事精通,但在思维逻辑方面要对得起教师的称号。

随着信息过载难题的到来,使得知识本身和资源不成为问题,关系成为教育最重要的问题:师与生的关系、生与生的关系、师与师的关系、校园与人的关系等等,而这些关系,就是信息。

高度抽象的知识、原理、结论是相对的,是可以靠教师教的;而知识背后的逻辑和场景,则必须通过更加复杂的另外多的变量才能掌握。

在数据时代,谁是学生的老师?是任何能够感知的东西,这些东西映射到学生的脑海,成为学生的教育信息模式语言,成为他们改造世界的信息模板。

10年不被淘汰的知识

◆软件能力:Python、Debain、OpenStack、Android、Win32 Disk Imager、PuTTY、VNC、NANO、WinSCP、串口、算法、网络、无线、人工智能、图形图像

◆设计能力:想象力、美术、工艺、平面、3D、UI、外观

◆制造能力:项目管理能力、锡焊、电工、钳工、机械、电子

……

20年不会过时的技能

◆如何将数十个知识点简化成10个到20个任务?

◆任务如何与学生的临近知识区发生联系?

◆如何构建一个学生的社区共同完成任务?

◆如何将最新的案例关联到任务之中?

◆如何将任务布置得有趣、有用?

◆如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完成任务?

◆如何利用微课、支架、课程平台、知识地图等构建网络探究平台?

◆多个任务如何构成一个最终的大任务和团队作业或者个人作品?

……

30年不会忘却的体验

◆让学生自己惊讶同伴的能力

◆让学生自己惊讶自己的能力

◆让课程自己惊讶整合的能力

◆让98%的孩子得到优

◆让学生自己惊讶团队的能量

◆一门课,成为改造世界的模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