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责任”扛在肩 “督学”促发展
——盐城市盐都区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侧记
■本报通讯员 卞桂富
11月中旬,盐城市2016年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市、区)创建工作冲刺会在盐都区召开,与会人员对盐都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据该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熊新华介绍,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在盐都已开展2年多,责任督学在服务盐都教育发展中的威力不断彰显。
家校联系的“桥梁”
在盐都区北蒋实验学校门口,一块责任督学公示牌特别醒目,上面写有专兼职责任督学的姓名、照片、联系方式,以及责任督学的工作职责。在校门口接孩子放学的五(3)班学生家长张林告诉笔者:“这个责任督学公示牌就像是连接家长和学校之间的一座桥梁,有问题我们可以直接向督学反映。”
朱传生是盐都区的一名责任督学,今年9月开学没几天,他就接到家长电话,反映孩子回家总是说不清楚有哪些作业,家长担心孩子完不成作业,或是偷懒不做。放下电话,朱传生立即与孩子所在学校班级的班主任进行沟通,并建议班主任建立家长微信群,每天将孩子作业发到群里共享,让家长对作业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这一问题的快速解决,得到了学生家长的拍手称赞。
“类似朱督学这样帮助家长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还有很多。”盐都区政府教育督导室相关负责人说,“责任督学使得家校之间的沟通有了新途径,家校联系也更加便捷,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家长对学校、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
教育管理的“督察”
早晨7点半不到,盐都区责任督学徐红斌就来到该区葛武初级中学开展工作了。“只有和师生一起进校,与他们一起学习、生活,才能掌握真实情况,才能发现学校管理中的盲区。”徐红斌说。据介绍,盐都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规定,责任督学每周到基层学校工作不得少于3天,与学校师生作息同步,进校工作必须佩戴证件,携带督学工作手册和平板电脑,及时记录督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并对上一次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回访。
据了解,盐都区现有6名专职责任督学、24名兼职督学、60名入库教育督导评估专家。专职责任督学在人员配备上强调“高、强、实”,即专业水平高、教育管理能力强、工作务实。他们来自基层教育一线,曾担任过学校主要负责人,精通教育教学管理和教育政策法规。兼职责任督学是教育局机关涉教科室负责人,对全区教育情况较为熟悉。督导专家库成员包括省特级教师、教授级教师,盐城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还有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责任督学管的范围很大,除了教育管理还有教学管理,我们老师都很‘怕’他们。老师课堂上有一丝不规范的地方,都逃脱不了他们的眼睛。同时,他们也会给出一些指导意见。有这样的督学在我们身边,学校的管理与质量自然会逐步提升。”葛武初中校长卞书彦说。
教育决策的“参谋”
“责任督学常年在学校,与学生、教师、家长打交道,可以说,他们的工作很接地气,很多教育决策都是在参考他们的建议后提出的。”熊新华说。
“大鼻子”校车是盐都大地上最美的流动风景,这其中有责任督学吉干林的一份努力。2014年吉干林在基层学校督导时发现,由于学校布局调整,家长拼车接送孩子上下学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上下学安全得不到保障。发现这一现象后,吉干林琢磨着怎样才能有个“万全之策”。他查阅资料、借鉴外地经验,结合督导中发现的问题,撰写督导案例,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在这一督导案例的推动下,盐都区很快启动实施校车安全工程,安全、舒适、准点的校车服务解除了学校的担忧,化解了孩子上下学接送难题,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责任督学案例推动当地教育决策的事例不止这一个。去年,盐都区一名责任督学碰到一名重度脑瘫孩子家长要求解决孩子上学难的问题。面对家庭的期盼,责任督学们经过多次沟通,提出“送教上门”的对策。据此,盐都区还专门出台《盐都区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实施意见》,这一创新做法得到了省、市残联和教育部门的高度肯定。今年,部分责任督学还提出组建“1+X”教学质量发展共同体、化解质量不均衡这一难题,该建议很快就在全区中小学教学工作会议安排部署上得到了体现。
盐都责任督学挂牌督导不仅得到了家长、学校、教师的支持,也得到了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今年年初,盐都率先成为全省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我们将不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动教育督导机制创新,努力开创教育督导工作新局面,争取早日建成全国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熊新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