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课改从改课开始
■常州市新北区教研室主任 万荣庆
2003年,全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首先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开展,广大教师经过大量的培训后,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此阶段,我们根据教学改革的实际,提出教学设计要体现师生活动的过程,其目的在于突出“课堂是师生活动空间”这一新课程理念。但实施一阶段后,我们发现教师实际教学中受传统影响较深,在教学设计中仍以教学内容为主,对师生的活动极少关注。为此,我们于2009年对全区教师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发现教师的教学设计方式仍制约着课堂师生互动的展开,影响着课堂效率的提高。此时,恰好我区引进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领衔的全国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实验项目,同时我们听取了一线教师对教学设计改革的建议,并结合区域教学实际,提出了“交往互动式”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其基本结构为“活动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活动方式”和“交流反馈方式”。
美国教育博士加里·D·鲍里奇撰写了一本对全球产生重要影响的《有效教学方法》,其中提出了“清晰地授课(表达与内容)、有效组织教学、任务驱动、多样的学习方式、确保成功率”是影响一堂课的五个关键因素。教师对这些理论都能接受,但一到具体实施就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制约,尤其是影响我国教育半个世纪的凯洛夫教学模式。或者说一到实施就缺乏可操作路径。中国教育改革家孟照彬教授对中外教师的教学技术作了对比分析,发现西方发达国家的教师大都掌握着5~6种教学技术,而我国中小学教师大部分仅掌握一种教学技术——讲授的技术。我们提出的“交往互动式”教学设计,其目的是要教师明晰教学设计的关键要素,多掌握一些教学技术。目前,“交往互动式”教学设计已获得专家认可,相关文章已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并被人大资料中心全文转载。
“交往互动式”教学设计结果落实在课堂 我们依据英国教育考察团对上海PISA考试质量分析时发现的“学习成员都面向黑板时学习的专注程度更高”,以小组学习形态来强化“交往互动”教学设计结构在课堂的落实,将原来的班级“条组”变为隐性“块组”,并以4人为一组,同桌为同伴,学生仍都面向黑板。这里的小组学习方式至少有四种:一是小组内各成员独立倾听教师讲课;二是小组内成员独立思考(操作);三是小组内同伴交流互帮互纠;四是小组成员间交流分析。研究表明,独立学习也许最适合练习和训练性任务,两个学生组成一对(同伴)最适合认知性问题解决类型的任务,而小组合作学习最适合应用性和开放性学习任务,全班学习最适合传递和控制信息。
“交往互动式”教学设计结构下的课例观察研究 如何观察课例,目前一般呈现两种方式:一是经验性观察,即观课教师凭自己经验来观察课堂,这种经验性观察常常因为观察视角不清,使得议课时泛泛而谈;二是专业性观察,即由专业团队采用专业观测方式对课例进行深度分析,这种专业团队观察课例的方式一般难以在常规性的课例分析中展开。如何在常规性的课例活动中,让观课教师能以清晰的观察视角进行深度分析?通过研究,我们形成了“交往互动式”课堂观课议课表,将观课议课视角转向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方式、状态和效果。
“交往互动式”教学设计变革引领课堂教学变革 虽然我们实践探索的时间不长,但已明显看到了变化:教师有了清晰可操作的教学设计路径,在课堂上更关注教与学的方式,学生投入有效学习更积极了,师生、生生交往互动更频繁了。当然,改革是艰难的、痛苦的,总会遇到来自于教育内部、教育外部的各种阻力,但只有面对,我们的改革才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