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学生共成长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我与学生共成长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

荆亚琴

课堂因为有儿童稚嫩的话语而缤纷多彩,有儿童天真的想象而具有无限可能,有儿童无所畏惧的发问而灵光闪烁……

数学课堂是什么?我的数学课堂为谁而行,又走向何处?从此岸走向彼岸又如何发生与发展?一系列的问题聚焦到同一个核心:“课堂,我将与我的孩子们共同成长。”

真正的互动生成才能促进思维 有人说,数学是艺术的、抽象的,展现着无穷的美。对我而言,数学教学则是沟通儿童与生活,对话美的桥梁,是感受自我成长的过程,而这种通往彼岸的方式就是互动。课堂上教师与孩子们思维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感悟的传达、体验的分享,可能看似不经意的一个瞬间,生发出的却是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认知的无限发展。课堂中,孩子互相传达与交流成果,教师与学生共同经历成功与失败,这何尝不是一种喜悦,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的天地,呈现缤纷的色彩。

促进互动生成的方式是对话 因思而学才是真正的学习。张奠宙教授指出:“数学是自己思考的产物,首先要能够自己思考起来,用自己的见解与别人的见解进行交流对话,才会真正产生学习的状态。”

因辩而习,思维才能深入。学习的发生,思维的深入,最终指向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提升,思辨交流与对话正是促进学生个体与群体数学高阶思维发展的方式,也只有在互动交往中,思维方式与行走路径才能落地、扎根。

因聚而慧,碰撞才有智慧。学习需要经历与智慧对话的过程,需要引领学生的思维发展路径,形成信息反馈的有效路径,达成基于发展的自我认知完善。当教师打破线性的结论对话,更多关注互动的本真追求,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思维,彰显学科特有的育人价值。

追求一种全新的教育生活方式 在苏格拉底的哲学中,对话交流是一种原则,其目的就是要强调师生的平等交流和认知共建。换言之,就是要营造互动、批判、思辨、发展的学习生活方式。从“知”到“不知”再到“知”的过程,学习在交流中产生,在互动中生长,在思辨中升华。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说过:“儿童是深刻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坚信、如何发现、如何激发,让儿童在互动对话中‘活’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