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让数学学习方式真正转变
■常州市新北区教研室
陈建伟
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应该是教师单向的独白,它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多向交互关联的活动,它通过交往获得互动,通过互动获得创生。近年来,常州市新北区通过打造“交往互动式”数学课堂,开展专题研究,创新教学设计,切实推进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全区数学课堂呈现新样态。
认识和把握
首先,“交往互动式”数学课堂的推进过程是师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相互影响、共同推进的过程。其次,“交往互动式”数学课堂,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小组、小组与小组、学生与教师、小组与教师等多元、网状交流与提升的过程。
我们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交往互动式”教学设计。纵向设计主要是全课学习的任务设计,体现了全课的推进逻辑,是学习目标二次分解的具体化,为三个层次:常规积累、核心过程和拓展延伸,总结提升。在第二层次“核心过程”中,根据学习目标,一般可设计3~4名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层次地推进学习目标。横向设计主要是一个学习活动的推进过程,从左往右衔接三个过程,先是“活动内容和呈现方式”:主要是学生的学习任务及教师投放任务的方式。接着是学生的活动方式,主要是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做什么、怎么做。最后是交流方式,是学生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怎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组织和实施
合理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全员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能较好地发挥生生之间的互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在实践中,课题组总结出三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一是任务型合作。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明确、具体、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询问、沟通、协商等多种互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二是互动型合作。以互动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的教学活动,教师系统地利用教学动态之间的互动合作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重点强调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多向活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组互动等。三是问题讨论型合作。以问题为学习载体,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来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交流讨论逐步形成一种强烈而又稳定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
交往互动中灵活点拨,打开学生思路。数学课堂是信息交流、思维碰撞的平台,教师的及时引导点拨将直接影响课堂的进展,是课堂教学过程能否往更深层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学生思维无序时明确方向进行点拨: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能有效处理新问题时,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思考时始终一团乱麻时,教师应当机立断,给学生有向的指导,让学生清晰思考的路径。在学生思维单一时点拨:当课堂中学生思维出现比较单一的情况时,教师要及时地介入,深挖学生语言背后的思维,有针对性地点拨,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提高思维的品质;在学生创新思维处点拨:在动态的课堂里,面对开放的信息,学生有时会冒出一些灵感、创新,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善于捕捉信息,针对学生不同的状况及时点拨,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疏理并加以提炼和提升,促成师生积极高效的互动。
充分利用学生资源,提升生生互动质量。我们从三个方面具体落实:一是充分利用学生资源,组织课堂互动。互动式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合作推进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对各种不同资源的及时捕捉是课堂“学情解读”的关键,资源的有效利用是目标实现的保证。在教学中,我们力争做到以下几点:不同资源,分类处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我们首先对资源进行准确的价值判断,并根据特征进行分类,对于不同种类的资源要给予相应的回应反馈,使资源的价值得到提升,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并联呈现,互动交流。课堂中,要尽可能“并联式”地同时呈现学生的基础性资源。学生通过对同时呈现的资源进行比较鉴别、辨析错误等有效互动,从而提炼出正确的最佳方案。二是合理组织小组互动,增强交往互动实效。在组织小组交流的多向互动中,我们归纳了四种交流互动方式:互补式互动——交流一方对另一方的内容进行补充,深化了另一方的意思;正反式互动——交流双方从正反两方面说,使交流内容相互衬托,交相辉映;相映式互动——交流中双方说的各是不同的事,各自具有完整的意思,而双方又能和谐地统一在一个题旨之中;争辩式互动——交流中一方的发言是对另一方的批评和否定,引发了争论。在这一过程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用,自己既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所唤醒和激活,各自生成自己的认知。三是在争论碰撞中,引领交往互动走向深入。交流双方凭借各自的经验,在活动中进行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
看待与评价
“交往互动式”数学课堂以学习目标为导向,通过目标的两次分解,实现了课程目标、课时目标和学习任务的完美统一。第一次分解:通过对教材的研究,把课程标准的要求分解为课时学习目标,实现了课标要求与学习目标的有效对接;第二次分解:在教学设计时,把课时学习目标细化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之中,实现了学习目标和学习活动的匹配性。
“交往互动式”数学课堂,结构性地围绕学习目标有层次地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同的学习任务,又有不同的活动方式,或独立探究,或同伴互动,或多人小组讨论,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交流中提升。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他们不再是活动的操作工,他们可以根据任务设计活动的方案、活动的路径,选择学习成果交流的方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交往互动式”数学课堂,体现了课堂互动的多向性,强调了学生学习活动后的交流设计,彻底转变了课堂的交流方式。学生围绕学习任务,把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成果、感受、经验和教训与同学分享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变传统课堂单向交流为多向网状交流: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个体与学生小组、小组与小组、学生与教师、学生小组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学生在这个多向交流过程中,不但掌握了知识,还发展了交往互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