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课堂表情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解析课堂表情

■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姚建法

课堂表情意指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外显化的教学形态、课堂现状以及内隐的数学精神。它既是动态的过程,又是静态的结果,体现出数学课堂的生活品质。“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课堂表情通过教材表情、教师表情、学生表情等得以生成、重组、融合和传递。

教材表情 作为教学载体的教材有着其自成体系的逻辑结构与编排原则,它并不是为一个人或某几个人而服务,而是要适合每一个具体的个体,体现出教材表情的逻辑性、普适性与层次性。例如,苏教版《百分数的意义》,教材给出3名学生投篮情况的不对等抽样数据,让学生思考“谁投中的比率高”,执教教师又常冠以“罚球时选谁”的外部刺激,这样的比较既有违生活常理,又把视角单一化——只能比较投中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比率。2014版教材调整为同一个篮球队的三场比赛数据,“可以怎样比较这3场比赛的投篮情况”的设问,既能单独比较多少关系,也能关联比较倍比关系。教材“供给”路径,不再是非此即彼,而是合理的多路径设计,给予不同的观察、分析之“窗”,用不同的视角在数量与数量的关系体系中整体架构,完善并丰富了教材表情。

学生表情 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表露出的表情最为自然,也最具有生命成长的力量感。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三次铺单位正方形活动呈现出丰富的学生表情,有效促进了数学知识与思想的向内深化。第一次活动中,12个小正方形满铺“4×3”的长方形,学生初尝胜利的喜悦。第二次活动中,10个小正方形却要铺“3×7”的长方形,学生或是遇到了新问题一时没有办法,困顿、疑惑,自然产生合作需求,或是只铺出一组长与宽的“半铺”,体验柳暗花明时的欢乐、惊奇。第三次“4×6”的长方形,信封里却只有1个小正方形或没有小正方形,怎么办?讨论、交流,从“移铺”到直尺测量长与宽。成功的兴奋体验催生数学理性思维,强化了对内容本质的把握。独立思考时自己与自己对话的沉思与专注,学生心灵与数学文化史交汇时的震动与新奇,出错受窘时教师呵护的温暖……

教师表情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合作者,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表情对教学质量有着重大的影响,教师需要有意识地进行思考与设计,用耐心的表情、倾听的表情、关爱的表情、童趣的表情等等,与孩子们一起平等和谐地交往互动,观察世界、分析现象、解决问题。

在现实课堂中,“一问就答”或重点难点处“短时作答”现象并不少见,没有合适的独立思考时间,没有独立思考基础下的小组讨论,都只是走过场的“表演”。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努力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学。

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交往互动的对话过程,重视数学思维,突出数学思考。在教材的意蕴、教师的追求、学生的创生的共同努力下,课堂表情不断地从原生走向完善,直至丰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