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于学生“学习力”的培养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着眼于学生“学习力”的培养

■刘金玉

不管怎样诠释“素养”与“核心素养”,“学习力”这一素养是不可或缺的。作为教育人,必须在培养学生“学习力”这一核心素养上花大气力、下大功夫,让学生具有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毅力、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具有现代和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学习力”呢?渠道有很多,但最根本的渠道是课堂。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学生成长发展的主阵地。

20世纪80年代初,洋思中学就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课堂教学改革——“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从表面上来看,这场改革是教的改革。其实不然,这场改革是学的改革,是学法的改革,是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力”的改革。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习联络起来。”学法即教法,教法必须依据学法。“洋思教学模式”全程将学交给学生,全程依据学情进行教学,教师只是做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引导者、组织者、发现者、激励者、提升者,最终使学生学习的潜力得以充分挖掘、学习的毅力大为增强、学习的动力不断提升、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一句话,“学习力”得到空前的释放与培养。事实证明,由于“学习力”的增强,学生后期的发展是迅猛的、喜人的。

在“先学”时,没有了教师“精彩导入”,更没有教师的“深刻讲解”,从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自我读书、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我认识、自我练习,一切的学习从自我的学习开始,而要取得学习的进步,首先依靠的是自己。此时,教师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从学生学习的内需出发,“直奔主题”,是“真正放权”,是“不提示、不暗示、不揭示”,不给学生任何的学习拐棍,引领学生有序地、深入地学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只是观学、巡学、思学、策学,进行“二次备课”——备课的中心就是如何让学生学到、学会、学成,如何让学生“学习力”再提高、再发展。如此,在没有老师任何帮助和没有任何资料作为“拐棍”的情况下,在不允许学生互相研讨的要求下,学生个体只有依靠自己,深入钻研,积极思考。此刻,学生就会感到作为学习个体的价值存在的意义,就有了无穷的学习动力,就会用心学习。由于师生分工明确,教师放权到位,督查到位,学生只能靠自己个人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如此,学生的学习毅力就得到了培养,能力也就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发展。

在“后教”时,教师仍然不教,而是把教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进行“先学”之后,相互教,不会的主动、积极地向会的请教。在相互教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合作力就得到了培养,同学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学生个体之学与学生群体之学变得更加和谐。

在“当堂训练”时,学生则围绕本堂课的学习目标与任务,进行自我的检测、反馈、迁移、提升。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任务感很强,目标突出,学生就会自我加压,就会更加明白课堂学习的追求——完成任务,达到目标。

“先学”的目的是“以学定教”,“后教”的目的是“以教促学”,“当堂训练”的目的是“以练测学,以学论教”。学生的学是整个课堂的目的,学生“学习力”的培养是整个课堂的中心;教师的教只是引领、引导、示范、启发、点拨,是学生学的手段,是“学习力”培养的手段。学生全程都在学,在自我培养“学习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习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力”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我们的课堂学习必须与时俱进,在已经重构的基础上需要进行再构。特别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在“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新形势下,更是如此。为此,我们在原来已建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又进行新的尝试,进行教学模式的再构,开展了“洋思教学模式+微课”的改革尝试,试图让学生的“学习力”在新的课堂上得到更好培养与发展。

“‘聚焦素养,重构学习’与学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命题,这一命题关乎学生未来的发展,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作为教育人,必须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这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地把学生“学习力”这一根本的核心素养落实到每一次活动、每一个环节、每一项细节之中,持之以恒地抓实、抓透,并不断改进、提升。如此,这一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基本素养的“学习力”一定会得到培养与提升。

(刘金玉,泰兴市洋思中学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