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10月21日至22日,第十一届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在上海市大同中学举行,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250多名中小学校长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了讨论交流。校长们都谈了些啥?请听——
前沿地带的前沿声音
■本报记者 蔡丽洁
由沪、苏、浙、皖四省市教育报刊总社(教育宣传中心)共同发起并主办的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10年来始终关注中国基础教育前沿性的问题,已成为长三角地区中小学校长分享教育智慧的重要平台。本届论坛的主题聚焦“核心素养——校长的思考与实践”,这是自今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以来,全国首场以此为题进行深入讨论的区域性校长论坛。
改革“学”是推进
核心素养的着力点
“‘核心素养’及其理论建构,本质上试图回答在当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下‘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10月21日,座无虚席的大同中学会议厅内,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基于教育政策制定的角度指出:“把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融入课程标准,来引导和促进学习方式和育人模式的根本转型。”
从论坛发布的《长三角地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校长调研报告》来看,上述观点也得到印证,“核心素养”的引领作用已逐渐成为校长们的共识。在这项由沪、苏、浙、皖四省市330名校长参与的网络问卷调研中,超过七成的校长认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能引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作为学校教学的核心,用课程改革来推进核心素养落地生根”这一观点受到了校长们的热捧。上海市大同中学校长盛雅萍说:“随着上海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推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我们有效整合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3类课程,重构课程体系,打造了囊括学生核心素养、素养拓展课程、专业导航课程以及生涯规划的课程体系。”安徽省淮南师范附属小学校长沈建山也介绍了该校通过推行校本课程和校本活动,将核心素养的要求融入学校发展理念中的构想与实践。
“当然,核心素养是一个集大成的目标,不一定是与课程一一对应的。”上海市实验小学校长杨荣的思考亦不失为一种理性的声音。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校长姚虎雄则以课程为出发点,延伸出对“学理”的探究,将核心素养的锻造融入学科学习之中。结合学校6年来的实践,他这样阐述:“小学阶段,友善、独立、思考这3颗彼此独立又依存的‘种子’合成了我们学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因。让‘种子’发芽的最佳路径就是学科学习,以思考为核心的探究学习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以显性的方式发挥作用;以友善和独立为核心的道德、情义关怀,以隐形浸润的方式发挥作用。”这种走得更远的探索,博得了现场校长们的喝彩。
重视“教”是培育
核心素养的关键
怎样让纸面上的文本变成让学生听得进去的教诲?怎样让宏大的育人目标落到实处、切实可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在于教师,要促进教师的理念转变和专业发展,引导、鼓励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体现核心素养的渗透。”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校长封安保在10月21日最后一场主题报告中提出的观点,极具代表性,引发全场热议。
针对校长们的关注热点,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副理事长陈镇虎也给出了具体建议:“我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奠基石,这种素养的培育一定离不开班级教育。班级教育这个公共生活当中的主轴关系是师生关系,它是影响核心素养形成的一个关键条件。”培育核心素养,必须创新师生关系。他建议,师生关系要从单一型转向多元型、权威型转向对话型、限制型转向发展型、高耗型转向高效型等,同时教师还要学会微笑、表达、亲近、倾听、沟通、感受、发现等。“当我们真正能够成为理想教师的时候,核心素养就在教师的形象中,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给学生一种有益的传递。”
“教”与“学”从来都是相生相长的,加大培训力度、给予教师更多的课程自主权、构建不拘泥于学科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校长楼朝辉对核心素养目标下的教师队伍管理的设想,也可以视为未来学校发展的一种走向。为保证核心素养的培育,与会校长进一步提出学校要在管理上作具体的切分,引导教师从“学科教学”向“人的教育”转变,从学生发展的整个阶段出发对待教育。
多元化的“评”是实施
核心素养的重要保障
论坛上,校长们普遍表达了希望出台“与评价机制配套的核心素养”的诉求,而评价机制的多元化则是校长们关注的主要方面。
浙江省天台中学校长郑志湖表示:“在评价方面,核心素养6大素养是一级指标,18个基本要点为二级指标,应该尽快确定每个二级指标可操作的评价标准。我认为核心素养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实行统一测试或教育监测,建立核心素养评价手册,完整记录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上海市教委综合改革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陈郭华认为,核心素养的培育应该建立一个真实客观的大数据平台,从而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这样才能让每名学生的特点、个性如实地记录和展现,而不是预设式的价值评价。
形成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才能真正做到评价的多元化,这是校长们的共识。“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对核心素养的侧重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要从学生发展的整个受教育阶段思考,在学制上要有明确的阶段培育目标,让每一名学生通过学校的一系列教育实践,在学校、社会、家庭指导中逐步形成核心素养。”楼朝辉说。
积极回应国家提出的育人目标,将核心素养物化为学校管理制度,拿出自己的校本理解、校本表达与实践,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往前走,一定有风景。”江苏省徐州高级中学校长秦晓华对未来充满信心,“核心素养培育的前提应该是让生命在场,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学校,一定要将它实现在我们教育力量所及的每一个时空中。”
论坛闭幕式上,作为下一届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的东道主,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社长孙其华发表题为《前沿地带的前沿声音》的闭幕词。他指出,“核心素养的提出,实现了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在对话的高度、对话的交汇点上从来没有过的近距离”,总结和提炼了本届参会校长在长三角这块教育“前沿地带”所发出的“前沿声音”,提出下届论坛将着意“体现苏派教育‘清简、灵动、厚实、精致’的特质”,令与会者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