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是我的工作和爱好”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苏州大学李彦光:

“科研是我的工作和爱好”

■通讯员 刘春雷

“回过头来,我觉得当初回国搞科研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唯一遗憾的是回得还不够早,错过了一些机会。”李彦光是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的一名教授,2013年夏天寻找工作之际,他见到了在美国参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院长李述汤,之后便受邀加盟该研究院,获聘特聘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说:“科研是我的工作和爱好。我喜欢和我的学生一起接受科研挑战,痛苦并快乐着。”

在复旦大学读大学期间,李彦光提前进入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课题组,接触多孔材料的相关研究。2005年本科毕业,李彦光远赴重洋,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0年博士毕业,他继续到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其间在电催化、锌空电池、光电催化裂解水等一些前沿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在李彦光看来,之所以选择苏州大学是偶然中的必然,其中主要原因是苏州大学和研究院良好的实验平台以及浓厚的学术氛围。尽管苏州大学成为研究型大学只有短短十几年时间,但当时该校在时任校长朱秀林的带领下发展势头迅猛。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是苏州大学强势发展的缩影和排头兵。“研究院所有教师都是从海外直接加盟,相似的求学经历很快让我打消了能不能融入集体的顾虑。”李彦光说,与此同时,学校和研究院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和高效务实的工作方式也让他感到这是一个非同一般的大家庭,“另一方面,江苏省和苏州市高度重视教育的传统和优越的地理环境也让人十分向往。”

李彦光刚刚回国的时候,因为错过了当年苏州大学的研究生招生,学校破例为他调来了2名研究生直接由他负责指导,并提供了近100平方米的实验室和“3年内所有研究经费都由院里承担”的承诺,这为课题组的快速起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经过短短一个月的筹备,李彦光带领的课题组正式运行起来。恰逢学校组织申报第4批江苏特聘教授,经过层层选拔,李彦光的申请被推荐到省教育厅,最终幸运地获批了。

“江苏特聘教授提供的100万研究经费是课题组成立后第一笔正式申请到的经费。”李彦光说,其灵活的预算制度也让课题组受益匪浅。在受到江苏特聘教授资助后的3年间,课题组又先后获得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资助。到目前为止,课题组申请到的科研经费已超过800万。课题组也从最初的2名硕士生壮大到现在包括3名博士后、5名博士生、12名硕士生在内的科研队伍。

在过去的3年里,李彦光深刻体会到国内科研的大环境已今非昔比,与美国等科研强国相比,在基础设施、仪器设备、科研经费和科研队伍规模上占很大优势。在他看来,相对欠缺的是科研制度的完善、学生的培养和对科学前沿的把握。“前者是无法改变的,但后两者是可以通过海外学子的回流,带回国外成熟的经验和理念,从小范围开始慢慢渗透改变。”据李彦光介绍,他的博士和博士后导师都是世界著名的纳米材料专家,“他们的成功我可能无法复制,但是我一直想把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知识和作风传递给我的学生。”

和大部分同事一样,李彦光保持了博士后时期的一些习惯:每天在办公室工作12个小时以上,每周工作70小时以上;每周保持和每个学生一次以上面对面交流,分析和解决他们在实验上遇到的问题;每周末召开全组组会,强化学生的文献搜索阅读、英语演讲口语水平和国际化视野。通过不懈的努力,课题组在电催化、光催化和新型电池等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到目前为止,已发表学术论文约30篇,其中多篇发表在顶尖杂志上,3篇封面论文和4篇SCI高被引论文入选2016年英国皇家化学会“Top 1%高被引中国作者”榜单。

李彦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