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人生“极大值”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南京邮电大学李海波:

追求人生“极大值”

■本报记者 任素梅 通讯员 成孝刚

李海波

从一名南京邮电大学毕业生,到成为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终身教授;从一个普通学者,到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动态图像专家组(MPEG)瑞典代表团成员;从孤军奋战,到创立数字媒体实验室(DML),并培养大量青年才俊;从懵懂青年,到成为国际资深战略科学家……他专注于图像信号处理领域,每一步都走得非常扎实。他就是南京邮电大学教授李海波。

26年前的一个冬天,古都金陵白雪皑皑,南邮校园里法国梧桐排成的中央大道通向前方,中国著名视频通信专家毕厚杰教授目送学生李海波走出校门,并嘱咐“好好努力,他日报效国家,力争输出大于输入”。带着恩师的殷切期望,李海波踏上了前往瑞典的征途。仅用了3年多时间,李海波在瑞典林雪平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并获得北欧最佳博士论文奖。此后,李海波扎根北欧20多年。

身在异乡学习工作,李海波时刻记得当年导师的嘱托,每当想起离开南京时所作的《少年行·海波》诗时,一股暖流油然而生。2012年1月,李海波听从导师和母校的召唤,回到挚爱的故土——南京。他先后于2012年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2013年入选江苏特聘教授,2014年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并带领校内学者成功入选江苏省双创团队。李海波觉得,人生如同一个目标函数,每个人的任务是改变其参数,获得极大值。因此,李海波不断在思考通过调节哪些参数,才能够为母校作出更大贡献,早日实现南邮百强梦。

为帮助母校培养更多青年人才,李海波婉拒了学校让其担任通信学院院长的美意,以便于有时间花更多精力专注于学术发展和团队建设。在李海波看来,南邮不缺一个院长,但缺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学术人才。通过多方思考,结合南邮特色,李海波确立了自身在学校的三个发展思路:一是确立战略发展方向,二是培养精干的学术团队,三是培育优秀毕业生。

在李海波看来,通信发展到今天,遇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以通信为核心竞争力的南邮将大有可为。为此,他将视野聚焦于学科交叉这一着力点上。在美国、欧洲、日本先后开展大脑研究计划的背景下,李海波带领团队成员,联合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多所著名高校,于2015年12月牵头启动了“江苏大脑计划”,旨在对“类脑科学”进行探索,通过人工智能的研究,以改善人们的生活。2014年初,李海波还在团队内部开展无人机应用研究,出资购买了一台多选翼无人机,供青年教师科研使用。目前,该团队已将无人机应用于雾霾能见度检测的研究。

2013年12月,李海波组建了一支由青年学者组成的学术团队,其成员均为毕业于国内一流高校的博士。在李海波的指导之下,仅2年多时间,这些青年教师人均获得1至2项国家级、省级课题,在国际高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若干篇。李海波要求青年学者不要太注重论文数量,而是关注论文质量。不仅如此,李海波鼓励并输送青年教师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最长时间达2年。

秉承本科生基础教育、研究生精英教育的原则,2015年起,李海波和学院教师一起,为本科生讲授基础性课程,并多次开设专题讲座。从2015年开始,李海波带领团队青年教师指导9名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并通过“开放课题”形式直接指导本科生达100多人次。李海波说,如果能够以科研项目的形式为本科生提供研究平台,培养其科研精神和能力,将对学生成长大有裨益。目前,这100多名本科生中,有8人次先后获得全国3S创新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5名学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名学生赴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留学深造,更多的学生则应聘至国内外知名企业工作。

难能可贵的是,李海波作为国际一流的科学家,依然保持谦虚低调的科研作风。每当有重要科研进展的时候,李海波总是论证再论证。有时,为了一个参数的微调,李海波和青年教师会分析很长时间。他说:“我们既要从战略角度确立适合南邮发展的方向,更要从战术角度重视每一个细节。”正是通过这种精神,李海波不断实现着人生“极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