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6年汇聚337名海内外高端人才,我省以“江苏特聘教授计划”为“引擎”,形成高等教育创新驱动强大合力——
群英荟萃,构筑“人才强教”高地
■本报记者 吕玉婷 王艳芳
发明了国内外首套视觉信息全面获取的苹果在线检测装置、多种指标全面获取的牛胴体等级检测装置以及外观、糖酸度、气味3种信息全面获取的水果检测装置……在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存在精度高、速度快的双重挑战面前,江苏大学教授邹小波潜心问道,在食品无损检测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研究,为我国食品、农产品加工信息化和工业化,以及保障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凭借其取得的卓越成就,今年4月,邹小波被教育部评为2015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是江苏特聘教授计划给我提供了充足的科研经费、高质量的团队成员配备以及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让我的研究项目有了大踏步的进展,才有了我的今天。”邹小波说。
“江苏特聘教授计划是我省推动江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双一流’建设的四大专项之一,与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和协同创新计划,共同为江苏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保障。”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告诉记者,江苏特聘教授计划自2010年启动实施,支持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面向世界引进顶尖人才、学术大师,至今已选聘了7批共337名特聘教授,成为了全省高校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海外引才工程。
政策引领“凤还巢”
2010年1月,省政府转发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财政厅《江苏特聘教授选聘办法(试行)》,正式启动江苏特聘教授计划,首批计划为20名,实际选聘19人。“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时任副省长曹卫星强调,“江苏特聘教授在相关学科领域层次高、业务精,在推进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进程中大有可为。全省高校要竭力为特聘教授服务,使他们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根据选聘办法,2010年江苏特聘教授选聘学校为省属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授权学校,海外应聘者要求获得博士学位后有2年以上海外科研工作经历。江苏特聘教授聘期为3年,省财政对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入选者分别提供100万元/人、50万元/人的科研经费,以及每人每年12万元奖金,同时享受学校提供的工资、保险、福利等待遇,聘任学校同时提供不低于省标准的科研经费配套。
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暴宁钟是一名“75后”,曾先后在日本和美国的4所高校从事研究工作。2010年回国后不久,他便获选了首批“江苏特聘教授”,并任职于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入选江苏特聘教授,在人力、财力、物力、荣誉、家庭等诸多方面都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暴宁钟说,这个计划不仅帮助其在研发方面有所提高,还解决了很多生活问题,“做好科研、奉献国家的热情一下就迸发出来了。”聘任期间,他常常工作到夜里一两点,甚至有一年多的时间,他每天晚上就在实验室一张窄窄的沙发上睡觉,醒来后继续工作,成了名副其实的“拼命三郎”。
从2011年开始,江苏特聘教授计划推进力度不断加大,选聘学校范围拓展为部属和省属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授权学校,从2014年起变为全省普通本科及以上学校;选聘范围也从仅面向海外到面向海外和国内获得过国家三大奖的高层次人才。同时,选聘数量逐步增加,2011至2013年,全省选聘计划为每年50人;2014和2015年为60人。此外,资助力度也不断加大,2012年制定特别优秀人才资助标准,加大对特别优秀人才的资助,对入选的自然科学类特别优秀人才,3年聘期内省财政科研资助经费和学校配套经费每人科研经费资助总额达到400万元。
不仅如此,江苏各高校还多方筹措资金,通过发放校内岗位津贴、实施各类人才项目、科研经费提成等,提高特聘教授待遇,并妥善解决其在居留和出入境、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如徐州医科大学给予江苏特聘教授二级教授待遇,为其提供安家费、购房补贴、科研启动经费等全方位、个性化支持,该校新建设的教师公租房也专门预留了人才房,优先提供给江苏特聘教授等高层次人才使用。
在2016年江苏特聘教授名单中,南京工业大学有6位教师入选。这是该校继去年之后入选人数再次位居全省高校首位。据悉,多年来,该校将江苏特聘教授项目与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相结合,作为人才引育的重要渠道。截至目前,南京工业大学已有28位教师入选江苏特聘教授,在这一项目的支持下,他们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
砥柱中流勇担当
常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的姜兴茂是美国Lovelace呼吸研究所的客座高级科学家,回想起几年前接到国内特聘教授邀请时的情景,他感慨良多:“那时候我在美国已经有了10多个专利,手上还有50万美金的科研项目正在做。但我想一个中国人在美国成就再大也就是‘打工’,不如回来报效祖国。”2011年,他在常州创建了自己的公司——英中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同年作为江苏特聘教授被常州大学引进。
在之后的4年半里,姜兴茂从事国际领先纳米材料开发、纳米材料合成新工艺的科学研究,并不断助推常大科研创新水平的提升和产学研建设的开展,不仅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申报中国发明专利和国际发明专利30项,更将多项在美国已经开发的技术进一步完善并在中国“落地生根”。
据悉,江苏特聘教授中85%以上是从海外引进的,他们将国外先进的科研理念带到国内,激活了国内科研创新氛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江苏特聘教授计划这一平台回国的不少学者都是从事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有效带动了江苏高校以及我国相关领域在国际上的水平,甚至迅速跻身世界强者之林。曾先后在法国、美国工作的南通大学江明博士于2012 年底受聘为江苏特聘教授,由他领头组建的“核受体与肿瘤研究实验室”,在国际前列腺癌核受体研究领域前沿占一席之地,如今,其研究领域已从男性肿瘤拓展到妇科肿瘤的攻克上。而曾在美国罗格斯大学和爱达荷国家实验室工作的饶伟峰博士,在入选第4批江苏特聘教授后,以提高现代气象装备性能为目标,领着学校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里从事材料科学研究的生力军,在微波介电材料研究领域大展拳脚。
省教育厅巡视员杨湘宁向记者介绍:“截至目前,特聘教授个人通过向国家和其他部委单位申请项目经费7.1亿元,是省财政累计资助经费的2倍多。”据统计,2010年以来,全省267位江苏特聘教授共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2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7项、教育部等国家部委行业专项约60项以及省自然科学基金、行业专项约130项,并申请专利859件,其中407件获国内授权专利,34件获美国、日本、欧洲授权专利。
在江苏特聘教授的示范带动下,一个个创新成果诞生于高校、走入了社会、跨出了国门;一支支高校人才梯队和高水平团队不断涌现、壮大;一批批品牌专业、优势学科迈向“一流”。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院长、江苏特聘教授陈卫是首批江苏特聘教授之一。自2010年入选以来,他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高技术研究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带领着食品学科长年保持全国领先地位。2014年,他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14年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食品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的集体接见;2015年,陈卫还作为食品科技战线的代表,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隆重表彰。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5年底,267位江苏特聘教授中有128位入选国家级和省部级高层次人才项目,占总数的47.9%,其中9位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32位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23位获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省属高校有4位任973首席科学家(青年科学家);多人获国家自然科学类三大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教学名师奖等奖项。江苏特聘教授的创新精神、先进事迹感染带动了全省教师,为江苏培养高端教育人才积累了好的培养政策、制度和实践模式。
振翅更知天地阔
“江苏特聘教授计划的实施对我们学校来说,看似每年只引进培养了一两个人才,但正是通过这一两个人可以带动整个团队,进而引领整个学科的发展。”南京师范大学人才服务与管理办公室主任杨维本告诉记者,该校参与了每一批江苏特聘教授的引进,几年下来,学校的青年教师在全校13位特聘教授的带动下,一两年时间就能拿到国家级科研项目,学校的人才质量和科研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过“江苏特聘教授计划”催生“以才引才、以才聚才、以才育才”的人才聚集效应和裂变效应,这样的例子在我省屡见不鲜。2010年受聘于苏州大学的首批江苏特聘教授王晗,是世界上第一批用斑马鱼来模拟人类疾病的科学家之一。从海外归国后,他就任生物钟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建立了江苏省最大的具备大规模生产和繁育斑马鱼能力的斑马鱼研究平台。2012年5月,他以首席科学家身份领衔我国生物钟研究领域第一个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生物钟在生殖系统与发育中调节的机制”研究。这也实现了苏州大学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零的突破”。“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我们的团队中,从而将苏大生物钟研究中心进一步打造成国际一流的研究平台,形成一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创新团队。”王晗说。
实践证明,江苏特聘教授计划就像一枚枚种子播下去,收获累累硕果。据了解,目前,我省已建成了全国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国家层次人才总量占到全国总量的10%左右;全省高校13个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占全国总量的13.7%,总量位居全国第二;23所高校的88个学科进入ESI前1%,进入高校数和学科数分别居全国第一和第二。
“‘十三五’期间,省财政对江苏特聘教授计划资助经费将逐步增加到每年1亿元,每年选聘70位,到2020年,选聘600位左右江苏特聘教授。”沈健说,“我省将按照‘高端引进、全职聘任、创新机制、营造环境’的思路,持续实施江苏特聘教授计划,重点选聘在本领域国际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海外人才,加快带动领军人才队伍和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努力构筑高校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