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家校共育,让“双减”落地生根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强化家校共育,让“双减”落地生根

■新沂市教育局局长 李超

“双减”的背后实质上是教育的返璞归真,是对当前教育内卷化状态的纠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永远的学校,所以,如果不从家长的改变着手去落实“双减”,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缘木求鱼,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可能还会适得其反。不少家长对教育质量和孩子发展水平的评价,大多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这样,他们就容易受到培训机构的吸引,一味让孩子接受学科知识的强化训练,陷孩子于题海却自认是在“为之计深远”。

新沂的家校共育工作起步较早。从2016年5月起,新沂市教育局与市电视台联合打造《家长大讲堂》栏目,对家长进行授课,并对授课过程进行实况录像播出。迄今为止,该栏目已经播出135期,点击量2.6亿人次。节目播出的同时,市教育局还组织开展了“流动家长学校暨《家长大讲堂》精品课送教下乡”“家校共育专题报告会”等巡讲活动,分享先进的教育理念,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5年多的持续滴灌,为家长更好地呵护、培养孩子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此外,市教育局还倡导开展亲子共读。我们以市图书馆、各中小学图书室、镇村校外教育辅导站为主阵地开展共读共写推广活动。自去年疫情期间开始,全市累计举办亲子共读共写活动62场、“萤火虫亲子共读乡村行”活动4场,家校共读共写专题讲座8场,进一步激活了家校社协同育人功能,为优化孩子课余生活、减轻课业负担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但是,从现实来看,我们仍然面临很多阻力,这说明,凝聚减负共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家长协同做好教育的默契程度而言,我们的家校共育行动大多是学校“推动”的结果,离“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这一境界还差得很远。“推动”是单向的,“感应”是双向的。如果家长的教育认知、教育自觉达不到一定的水平,他们就很难与学校“节奏一致”“同频共振”。

不论是对学校还是对家庭,学生的课后时间都是一座“金矿”,好好开发可以实现多重价值——这是“双减”的要义所在。“除去杂草的最好办法是种上庄稼。”学校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家长需求,利用放学这段时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带他们接触大自然等,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还能推动义务教育健康发展。家庭教育重点是生活教育,要在此过程中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才是家庭教育要摘的“西瓜”。

要保持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边界,学校必须加强“五项管理”,在客观上避免把家庭变成第二课堂的可能,同时用综合性评价引领家长抑制“鸡娃”的冲动。当然,学生课后服务的规范化开展必须以课程为依托。课程建设的质量决定了学生课内外生活的质量,下一步我们还要通过家校携手,开发出更多的优质课程来为“双减”工作培根固本。

“双减”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我们必须既学会统筹兼顾“弹钢琴”, 在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等方面进行靶向施策、点面结合、有序铺开,又要突出重点“抓关键”,只有战术上措施精准,战略上目光高远,我们才能够赢得“双减”攻坚战的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