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双减”背景下学校应顺势而为
■周卫东
“医重症须下猛药”,教育深度转型不仅是国家的顶层意志,更是群众的共同期待。面对新的政策导向和社会发展格局,学校在办学实践中更应顺势发力,积极作为。
高站位,重疏导,
赢得教师理解拥护
自“双减”政策出台以来,专家和行政部门密集发声。教师是育人和实施“双减”政策的主体,决定着“双减”能否落地以及落地后能否行稳致远。为此,在“双减”实践中,学校对教师的教育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堂“双减”落地的先导课和必修课,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减”的是负担,回归和践行的是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双减”政策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民心工程。这一份使命担当,也是教师职业的应然。育人的事情,表面出工和真正出力两个层面不好区分,但带给学生的影响却可能是一辈子的事,这份“良心活”需要良心始终在场。
教书是为了育人,融洽关系是一直在路上的修行。教育最重要、最动人的是师生关系,这是教师永远不会被机器取代的原因。相对于课堂上的来去匆匆,延时辅导提供了陪伴的契机,让更多的老师有更多机会走近孩子,“亲其师信其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补的不是作业,是师生情感,是家校关系。
增值赋能是教师停不下来的人生课。“空袋无以自立”,在任何时代,“学高为师”都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期待。在知识爆炸增长的信息时代,“本领危机”更是一道横亘的“栏杆”。在“不减质”甚至“提质”的要求下,要“减作业”,就需要教师提高自己对教材的解读能力,更加精准地把握重难点。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在此基础上精选、分层布置作业,当天批改,及时反馈,才能让第二天的教学更有“准心”。
“增”最终是为了“减”,“短痛”是为了不再“长痛”。“风物长宜放眼量”,“双减”是对现行教育现状的调整和优化,最终要在“增增减减”中回归教育的本原。“双减”政策下,学生在校时间增加了,但是作业时长要减少;师生、亲子交流增加了,矛盾就会减少;阅读、锻炼时间增加了,身心健康的问题就减少了。“教”是为了“不教”。长远来看,这是“短痛”,“短痛”是为了不再“长痛”,正如花时间磨刀是为了更快地砍柴。
高质量,笃实行,
换取作业轻负高效
“双减”政策要求“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对于教学一线的学校和教师而言,这意味着什么呢?
重统筹,改变“单打一”的状况。我们要明确整体减负目标,大幅度降低完成作业的时长。这意味着各学科之间作业布置量要有效统筹,相互兼顾,合理协调,把全部学科的作业量加在一起,计算学生作业的总时长。减负的目标不仅是“减负”一个层面,还包括“提质”。作业量虽然减了,育人的质量要有相应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作业设计的质量上下足功夫,使作业真正发挥出促进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升学习能力的效果。
重多元,改变“大一统”的状况。作业设计要多元化、多层次。这好比川菜粤菜,各有所爱,多元化的作业可提供丰富的选择,满足不同的需求。作业需要“看人点单”,学困生“管饱”,学优生“吃好”。口味丰富了,营养才能齐全,学生学习的心情才会好起来。好的作业能让学生喜欢,甚至上瘾,从“牛不喝水强按头”转变为“这个作业有意思,一点都不累”,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重创新,改变“炒冷饭”的状况。当前,教参教辅、各种网上教研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一瓢如何饮”才是关键,这显然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要让学生享受“好吃而有营养”的作业套餐,就要启动“作业设计能力”提升工程,指导教师利用资料、超越资料,“博观而约取”,炼出好作业的“金丹”。研为教之本,创为教之魂,总体而言,作业设计是一座富矿,值得教育者深挖细磨。
高境界,顾全局,
做好托管全程服务
“双减”政策在积极推进校内课后延时服务方面做出了规范——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那么,学校如何在教学目标、制度规定和自主裁量中达到学生、教师都减负的效果呢?
做好课程体系的迭代。在国家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不能“动”的前提下,在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不能“少”的基础上,若要基于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校本的二度开发和深度整合,这势必要求学校要认真研究,紧扣国家课程方案、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同时将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真正融入学科课程的开发当中。只有将标准化、统一性的教材开发成面向学习者的差异化课程资源,才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空间和机会。
引导第三方参与课程的研发。学生也是课程的宝贵资源,开发差异化的课程资源要基于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形成差异化的学习目标,增加课程的可选择性。例如可以通过“走班选修”的方式,因材施教,发挥学生最大的潜能。学校也可以邀请社会机构、学生家庭深度参与,通过不同方式参与课程的开发。在这个过程中,第三方作为课后服务重要的责任方和参与方,将参与会审课程方案、选课制度、考评制度等,与学校共同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时段的监护责任。
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与以往课堂不同,课后延时的两个小时主要体现在“三段时刻”,即学习时刻、自主时刻和温馨时刻。“学习时刻”鼓励小学生在校完成作业,由多学科老师轮流看护,并对有需求的学生进行查漏补缺式辅导。“自主时刻”实行“走班制”,根据学校迭代后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在“课程超市”中选择参与体育、科普、阅读、艺术等主题实践活动。“温馨时刻”则更加关注留下的小部分孩子,可以开展心理小游戏、静心阅读、伙伴交往、师生谈心等轻松温馨的活动,从身心调节等方面给予关怀和帮助。
(作者系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