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南京市力学小学深耕思政教育20年,引导孩子——
做精神明亮的人
■本报记者 缪志聪 本报见习记者 阿妮尔
刚刚过去的暑假里,南京市力学小学的师生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研究主线,以“读红色书籍、说英雄故事、唱革命歌曲、看红色电影、访革命圣地、学革命先烈、讲党史微课”为研究支架,开展了深入扎实的学习与研究。
“每一种精神都连接着培育产生这种精神的伟大时代,孩子们在丰富、真切、生动的学习实践场景中,学习、传承、践行伟大精神。”力小校长李琳告诉记者,这些活动都在学校思政大课“做精神明亮的人”的框架内。如何在小学阶段开展系统性的“儿童版”思政教育,是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探索多年的命题,“这堂课的背后,是力小74年的历史积淀,也是近20年探索儿童研究素养培育项目的成果。”
融入生活:落点“明亮精神”
为了备好这堂思政大课,力小专门成立了“做精神明亮的人”备课组。今年5月,备课组面向力学小学教育集团全体教师和近3000名学生,开展问卷采集——用3个关键词解读“精神明亮”;写下自己敬仰的“精神明亮”的人的名字。
“由课堂的主体选择课堂的话题。”李琳说,刚开始备课,宏大的主题让备课组有些无所适从,“授课内容好像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没法讲下去。”直到问卷结果统计完毕,全校师生对“精神明亮”的理解才让这堂大课有了“落”下去的可能。
“我们发现,中小学校做思政教育,一定是全学科的。全校的德育融到最后,成就了这么一堂课。”李琳告诉记者,最终备课组明确以“精神力量”为落点,以“爱国”“担当”“忘我”3个关键词为脉络授课,话题由师生共同选择,内容则全部来自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儿童研究项目,“课中涉及的所有话题,师生都已耳濡目染,内化于心,一点不显突兀。”
面向儿童,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是力小推进思政教育的“密码”。“思政教育应当是一个系统,包含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连接儿童的生活空间,面向儿童的未来。”李琳说,综合各学科、融入学生生活的思政教育,才能更顺畅地“明亮”学生的精神。
在日常教育中,力小将班会课等国家课程充分利用起来,结合儿童研究校本课程,让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步都有思政元素围绕。问卷采集结果显示,先驱李大钊高票成为学生心中“精神明亮的人”,这样的认识就来自《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走进人物的内心’,通过这篇课文,我们希望孩子们‘回到’100年前,真正走到党的创始人李大钊面前。”语文教师宋金奇介绍说,学生在课本引导下搜集资料、分组探讨,李大钊的爱国情怀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传承历史:解码思政“基因”
1947年春,近代教育家、爱国和平老人邵力子先生及夫人傅学文筹资创办了“南京市私立力学小学校”。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儿童教育是基础教育……我们来办好一所小学,为孩子们创造一些学习条件,使更多的孩子有学习机会。”这是傅学文先生写的亲笔信。现在这封信,就裱装在力小的走廊里,师生每天都从旁路过。
“力学报国和研究创造是学校的两大‘基因’,也是孩子们未来飞翔的两翼。”74年来,这股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一直深深影响着全校师生,“力学报国,努力奔跑”是每年校运会口号;几经迭代,“致力于学,学以成人”成了校训的新诠释……“文化是长出来的,我们看到的是枝叶和花,最后还要回归泥土和根。”在李琳心里,校史文脉在教育教学中的传承,是力小开展思政教育的底蕴支撑,“周恩来、董必武、刘伯承、陈毅等领导人曾先后到校视察,奠定了‘力学报国’的爱国根基。”
2020年暑假,力小在即将升入六年级的学生中开展了“我的校史馆计划”儿童研究项目,请学生用一年时间研究准备,为校史馆留下自己小学时代最重要的纪念物。
在孩子们陆续提交的作品中,李文宇的“海绵新力学”设计方案让人眼前一亮,他也因此被称为“海绵王子”。“前操场可以改成雨水花园,西操场硬地可以改成渗水地面,楼梯还能添加绿色植被,这样改完一定更环保、更绿色。”李文宇的创意吸引了全校近3000名师生参与讨论,被写入学校“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
2021年,学校启动了“小米粒学党史”主题教育,60个学习成长小组积极参与其中。在党史与校史的深入学习中,思政课堂有了全新的呈现方式。“草鞋又凉又硬,可红军还要穿着它爬大山,走好远的路。现在,我也要传承长征精神,力学报国。”三年级学生杜砚告诉记者,他参加了长征精神研究小组,活动中,大家体验了穿草鞋活动,冰凉的触感让他难以忘怀,“力学报国”的情怀瞬间“拉满”。
指向于人:思考融于生活
钱学森的故事一直为孩子们所喜欢。“我的小组研究了钱学森爷爷,我们对中国航空航天事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参加“科学家精神”主题研究的陈明麓说,活动带给他的,是学习科学知识的动力和为祖国科学事业作贡献的理想。
“以一个主题或话题为讨论场景,让孩子们去回望、沉淀,最终表达出自己的认识,并在日后的生活中有所体现。”在李琳看来,思政教育并非教师刻意教授道理,而是促成学生在学习思考中实现自我的唤醒与提升,“单方面‘唤醒’可能会有隔膜,孩子们自己在研究中感悟到的则会一直伴随他们成长。”
在思政公开课后,劳动委员吴欣然有了一些小变化。放学后,她会主动留下拾垃圾,维持校园环境。“通过这堂课,我认识到自己不该只在一旁督促其他同学把卫生搞好,我也要一起动手,主动参与劳动,这样才更有担当。”
小学的思政教育应是什么学科,又该是哪些教师承担主责任?在力小的探索中,思政教育在所有师生教与学的日常中都能得到体现。“思政教育的成效就应该从孩子们身上体现出来,这说明我们探讨的主题已经在他们心中稳定形成,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体现。”科学教师桂瑶感慨,科学课上“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让不少学生和吴欣然一样,对自己的日常提出了更高要求。
“爱国就要积极配合国家政策,新冠疫情时期居家学习、戴口罩,学校曾经举办的希望工程捐书活动,我都积极参与了。”参加“科学家精神”主题研究的常凯宁骄傲地说,他研究的几位科学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参与国家建设是爱国的体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做的一件件小事汇聚起来,正是对科学家们爱国情怀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