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她把学生当亲人,独自一人挑起家庭的重担,尽自己所能为父老乡亲解决困难,她说——
“做教师,就要有教师的样子”
■本报记者 王琼 本报通讯员 石磊
从教10年,常州市金坛区朱林中学教师刘玉兰以三尺讲台为天地,对乡村教育倾注了自己炙热的真情与爱意。她先后获评常州市“教坛新秀”、金坛区“教坛新秀”、区十大“最美教师”等荣誉称号,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最美乡村教师”。
做学生的亲人
刘玉兰目前是初三毕业班的班主任。每天早晨,她总是比学生提前到教室,准备晨读;午后,她利用时间帮学生解决学习或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放学后,她往往最后一个走,认真检查教室的门窗是否关好。遇上恶劣天气,她会挨个给学生打电话,确认是否安全到家。班上曾有个孩子上学乘车不便,她便早接晚送,一直坚持到孩子毕业。
一个冬天的早晨,刘玉兰发现学生小蒋穿得十分单薄,冻得嘴唇青紫,便立刻脱下自己的外套披在孩子身上。她猜想小蒋家可能出了什么问题,再三询问,小蒋就是不肯说。为了弄清缘由,她顶着寒风,挺着8个多月的孕肚,到小蒋家家访。原来,小蒋父母已经离婚并双双外出打工,孩子跟着体弱多病的奶奶一起生活,经济拮据,连买件衣服的钱都没有。刘玉兰含着眼泪离开,顾不上吃晚饭,和任课教师连夜买了冬衣和生活用品,送到小蒋家里。此后,刘玉兰对小蒋格外关心,总是将新买的衣服和生活用品悄悄塞给她。毕业离校时,小蒋抱着她一直哭:“刘老师,你就像我的妈妈……”
多年来,刘玉兰凭借“慈母心肠”和 “火眼金睛”,与学生们结下了亲人般的感情。班上有个男生,学习成绩突然下降,还多次无故旷课。刘玉兰多方打听,得知他染上了网瘾,而父母却疏于关心,坚持认为孩子是因为学习负担重得了抑郁症,需要休学看病。刘玉兰和任课教师再三上门做工作,却受到家长的抱怨和责怪。失望的同事劝刘玉兰放弃,她却摇摇头说:“老师受点委屈不要紧,可若放弃就耽误了孩子的一生啊!”此后,她依旧耐心地与家长沟通,终于让他们了解了孩子的真实情况,并愿意配合学校一起努力。后来,这个男孩考上了理想的学校,家长激动地说:“如果不是刘老师坚持,我家孩子这辈子可能就废了!”
做军人的后盾
刘玉兰的丈夫是一名军人,为了让爱人在部队安心工作,她用柔弱的双肩独自挑起了家庭重担。刚结婚那年,刘玉兰父亲身患癌症住院手术,一个月后,母亲又遇意外,腰脊椎断裂住院治疗。一边是需要照顾的两个老人,一边是求知若渴的学生,刘玉兰像陀螺一样不停忙碌,几次累得差点晕倒。但每次丈夫询问家里情况时,她总是报喜不报忧,把各种苦累说得轻描淡写。两人视频时,她总是笑着对屏幕那头的丈夫说:“家里有我呢,放心吧。”
刘玉兰和丈夫有个浪漫的约定:军营和校园比翼双飞,赛一赛前方、后方谁的成绩多。她在教育岗位上取得的成绩,总能带给丈夫最大的激励。丈夫年年被评为“优秀士官”或“优秀共产党员”,他总是对妻子说“军功章有你的一半”。每每放假,刘玉兰去探亲时,就成为军营里的编外教员。她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战士们上生物化学科普拓展课,担任战士们的心理健康辅导员,与他们畅谈人生理想,帮助即将退役的战士做职业规划……大家开玩笑说:“嫂子,有你做我们的后盾,我们想不优秀都难!”
做父老乡亲的“喉舌”
2017年,刘玉兰当选金坛区第十七届人大代表。她铆足劲头,从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挤出时间,学习相关知识及法律法规,不断提升自己的履职能力。她把教学、家访与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结合起来,广泛倾听教师、家长的意愿和呼声,立志做好父老乡亲的“喉舌”,为乡亲们“代言”。
一次家访,一位学生家长感慨地说:“现在农村人家为啥都想把孩子送到城里去上学?那是因为城里的教学条件好啊!”刘玉兰受此触动,反复调研、思考后提交《关注和解决城乡教育资源平衡的问题》议案,引起高度重视。金坛区相关部门随后出台了相应政策,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问题。
还有一次家访,在谈及孩子辍学原因时,家长叹着气说:“我生了一场大病,不仅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还欠了很多债,孩子辍学是真的没有办法呀!”刘玉兰从小生长在农村,深知农民生活不易。她一面想方设法让孩子重回学校,一面深入调研,写出了《关于加大农民大病术后报销以及术后生活资助的建议》,随即引发其他代表的共鸣。很快,相关部门落实了督办部门,及时为百姓解决了困难。
“做教师,就要有教师的样子,我要为学生的成长负责,更要利用专业所长为社会作更多的贡献。”刘玉兰说。